文章於面試經驗暨工作甘苦談轉載,本文由 Perspective UX創辦人范明予 授權轉載
轉職原因
我對於現在的工作其實算蠻滿意的,之所以會轉是因為有更好的機會出現。這就要說到我個人對考慮工作的幾個關鍵因素:
●好的老闆
●好的公司
●好的願景
●好的同事
待遇、薪資、環境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有一些可以討論而有一些不能妥協。就我這次的角度而言,地域佔了大部分的考量(可以搬回德州,跟家人比較靠近、而從個人財務觀點也可以省下不少的支出);其次,能否在一個職場發揮一定的影響力、而非持續在層層的官僚風氣中消磨也是我近期偏重考量的地方。
面試過程
我是在LinkedIn上被找到的。我會在下一篇詳細介紹我自己是怎麼持續保持在Recruiters的熱門搜索上、如何利用關鍵字脫穎而出。
AMD的面試分成兩輪,第一輪是跟我接下的主管N一對一。由於疫情的關係,全部的面試都改成Microsoft Teams上視訊。N很簡短的先問了我對這份工作為什麼有興趣,此後就是一個簡短的聊天問了很多現在工作經手的領域。第一輪僅只是篩選,並沒有太刁鑽的難題。
第二輪面試有四個,分別負責整組的財務副總、一個隔壁組的資深director、一個GM身邊的資深經理、還有一個財務Director。
我花了不少時間客製化我的履歷,在工作經驗處列了四項:
1.現在的工作(最直接、詳細、也最具有參考性質) — — 想要表達自己能勝任新的工作,也透過幾次內部轉職凸顯在公司裡面的三年多的成長。
2.之前做的新創(最不相關,但製造強烈的對比性) — — 因為我知道自己要去的部門雖然是AMD裡面帶動市場的主力,但是因為多年前經營不善、是五年前才重新開啟的。我想要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從無到有的開創。
3.之前的會計事務所經驗(加強映襯財務方面的能力,也給面試官就技術方面打一劑強心劑) — — 在大部分的財務部門,會計師執照不用特別解釋,所以算是輔助功能。
4.之前的半導體工作經驗 — — 持續拓展近期的工作職責。
會這麼詳盡的去解釋是因爲我一直很在意也強調要「客製化履歷」。果不其然,四輪面試下來我被問的一系列問題就是 1&2, 1&3, 1&4等各種組合。我自己猜測如果沒有這麼排列,面試官就得旁敲側擊去問,所以盡量提前去鋪陳。
下面列舉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問題:
1.VP:「再過幾週你本來的老闆就會幫你打年終考績,你覺得他會說你哪裡好、哪裡需要改進?」我覺得這題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除了一般面試愛問面試者自評優缺點之外,還摻入了一個「自覺」的元素在內。你是否暸解自己一年下來旁邊的人還有老闆對你的看法是什麼?如果你需要長時間待在高層旁邊,勢必得具備這樣的自覺吧。
2.Senior Director:「就你個人觀點看,你覺得Intel跟AMD的未來如何?」這題難在就職業倫理我不能洩漏任何公司機密、而這也牽涉到我很多對於未來市場發展的資訊。我這題繞了一個答案回答,因為我個人認為這個競爭是短視近利的。我深信其他科技業開始自研晶片才是總體市場的挑戰,此外,我也覺得一定程度的良性競爭會提高雙方的產品。
Senior Ops Manager:「跟我分享一個你帶著資訊跟GM等級高層據理力爭的事蹟」這是典型的衝突性質,試圖挖掘出面試者是一匹羊,還是可以合理頂撞上層的人。我舉了一個幾個月前發生的故事,從我的分析來看是一個再合理不過的策略、但是當時GM的年終獎金有可能因為這個策略風險過高而丟失,如何保全他的顏面又一步步引導他做出最優化利益的決策。
小結一下,這恐怕是我這一生碰過最高的面試陣容但是卻是我最不緊張的一次。如果我可以揣測為什麼有這麼有趣的現象,那絕對是因為我對申請的工作很有把握而且我對自己經手的工作非常有自信。三年前我絕對說不出這句話,因為得失心重讓我失去的工作機會太多,如何克服這種壓力始終是我的難題。這給我的啟發是把每天做的事情用心的做好,只要面試的工作不要偏離軌道太多,面試真的可以接近零負擔的去預備。我會在其他篇闡述具體怎麼做到的。
薪資談判
我一年前發表了一篇文「談判能者」。裡面介紹了如何有效成為談判桌愈戰愈勇的高手。這一次的面試讓我發揮了不少當時學的一些原則。
很多人很畏懼談論薪資,不乏擔心會不會要太高被刷掉,太低自己吃虧到時候沒辦法重新談價格。
我的作法是先從市場的一些第三方平台去蒐集一個Range。一般LinkedIn, Glassdoor等都有提供,但有些時候因為統計數據不夠多不見得準 。有趣的是最近越來越多公司開始主動提供該職位的range,但也許是因為大多數高科技公司自認能開出較有競爭性質的酬勞,所以公開數字來宣傳。總之,在資訊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能蒐集到越多越好。
接下來最重要的其實是回到你自己身上做一個簡單的計算,也就是多少才夠?我自己的算法是 現有薪資(Base + Total compensation) + 近期預期成長(Growth adjustment %)+損失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你要具體列出來自己的三個數字,也就是最低值(低於這個,絕對不換工作)、預估值(最高機率落點)、以及最理想值(高於這個數字,可以不回頭的接受)。你的預估值至少要包括上面三個現有薪資的總和。
我這次算是有成功,但也有欠缺經驗之處。一開始網路上查到的range,在第一輪面試前被問到預期要多少時,我開了一個自己算過覺得合理的數字,對方一口氣答應說沒問題,我就知道少問了。因為談判的書常提到,如果一方一口承諾,那另一方應該沒觸及所謂談判的分界線。另一種情形是對方也模擬出一個range,而上層可能也交代只要面試者開出裡面的數字都可以直接進行到下一步。
總之,到了第二輪面試結束通過後,Recruiter又打電話回來給我談合約,她直接說我上次的數字直接幫我加一定的比例,又把total package其他也微調了一點。就我的觀點來看算是一個完美的談判,因為我已經完成高於我預估值的訴求,而對方也釋出誠意的拉高了談判點,各取所需。接下來,就要分析評判薪資以外的條件了。
Mentorship掌握職場生死成敗
我有一個在公司裡完全信賴的Mentor O,我知道自己可以在個人立場下跟他討論任何問題。這就是職場上我堅信不可或缺的環節。我簡短討論了我的考量點、接下來就要分析利弊。他說兩邊比下來、單就公司的大小而言,我會學到的東西很不一樣。大企業細分工作而小公司一人撐住全場,就看我要先學什麼。O最常掛在嘴裡的是「如果要留你下來,怎麼樣才留得住?」我自己是覺得現在的工作卡的有點死,因為做久了所以做得快,但缺乏成長性。要走卻因為團隊需要而走不了。結論是還是去一個新環境挑戰自己看看,尤其是有對比性可能可以看得更多。O最後還笑笑地說你走一圈回來還比較有價值。其實我們討論的東西有什麼是我沒有想過的?重點是需要有一個人在你前面五年十年,可以給你一顆定心丸。
另外,我自己一直都希望能慢慢從大企業轉到小企業或直接到新創。看過太多的人在大企業根本就沒發揮自己的實力,不是才能沒對上適合的需求、就是把太多聰明人的精力花在沒意義的事情上。總之,轉到一個百廢待舉的新環境勢必能誘發出一些潛力。
主管、管理?
從「小職員跳成小主管」一文裡,我提到自己逐漸摸索到如何在企業的中間階層把上與下串接起來完成一致性的目標。也因著這樣的機會,掌握到主管想要什麼。而回到之前的主題「向上管理」,在剛面試時就已經可以想到老闆(現在是前老闆)會做何反應。他想必是非常的不高興,即便身邊的人都給我加油打氣。不能怪他,對於一個大學畢業就一直在這裡做了十五年的他,前老闆始終不能諒解為何大家要離開。
如何安撫或者是讓這一個勢必尷尬難堪的場面能化險為夷?
首先我先從身邊其他人打探他們可以給我的建議。總結有三:開誠佈公、清楚交代離去的動機(動機很重要,不論是前東家、新老闆大家都要了解你的WHY)、最後則是你如何處理這個過渡期。
對於多數美國老闆,我都選擇直球對決,拐彎抹角不見得能避開這個主題,而且讓人擔心是否另有隱情。
我拿起電話來時其實還是蠻緊張的。時間剛過完聖誕節而就要扔下這個一顆大炸彈,但想了想還是據實以報。解釋完我因為想要因為靠近家人一點搬遷、也不是積極的找工作只是剛好被找上這段都沒問題。但是當他聽到我要去兢爭對手那裏時,電話的那頭足足冷了五秒鐘。他說,「我知道你一定可以為自己的職涯做出最好的決定,但我依然可以不喜歡聽到這個結果」。
我自己的反應其實頗不認同他當下的想法,倒不是我認為他需要很開心的放我走人(換做是我也不可能太開心),而是說他很強烈的把公司跟自己的核心價值連結在一起。
另外、我本來預期他可能會試圖挽留,或至少多瞭解我做決定的全盤考量。但他應該不指望我會留下,所以提早著手離職手續。隔壁組老闆直接打電話問說是不是我嫌待遇不夠好,並直說以後想回來還是可以。
無論如何,對雙面最有利的就是一個妥善的交接,而我也如期的把要如何把工作交出去做了詳盡的規劃。最後一周格外的忙,常擔心同事缺東缺西, 但能做的都做完後也只能信任大家都可以做到。
事後跟其他同事或其他組老闆道別時,我得到的反饋是一面倒的支持出去走走。或者可以說他們很看得開,總認為我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學得快一點就趁年輕多闖一闖。我猜測更多的人比較講究工作是工作、個人是個人。工作或公司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總之,這就是我一次完整的走了一遭,大致上算是走得很順利。
最後稍微提一下,因為我這年下來難免接觸了一些公司機密的財務資料,所以走之前不僅簽了保密協定也要跟公司內部的律師面談才能走。而AMD一方也再再的提醒我絕對不要把任何有形式的文件洩漏出來。我個人當然會嚴密遵守這樣的企業倫理,避免觸法,但我發現美國真的很積極在確保公平競爭,也很信任一般人能恪守這些原則。無意間也學了一課。
結論
換工作當然有開心也有不捨之處。離職信大概寄給了150人這麼多,也突然意識到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也有許多共事過的回憶。
越來越體會到一個人做事的名譽和人際關係才真的是跟著自己一輩子走的。我知道如果以後需要一份工作我會拿起電話打給哪三、四個人也很有把握他們會幫我忙。我也很知道有哪些人打給我,有能力可以幫忙我也是二話不說的幫忙。
有一句話說「要走的快就自己走,要走的遠就跟一群人一起走」。今天我選擇了加速職場的旅程,而我相信有一天會選擇跟大家往更遠的地方去。